第十八章 侵犯財產罪
第一節(jié) 暴力、脅迫型財產犯罪
一、搶劫罪(第263條)
(一)概念
搶劫罪,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以暴力、脅迫或者其他方法,當場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,即不僅侵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??幣睬址副緩θ說娜松砣ɡ??
2、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行為人對公私財物的所有人、保管人或守護人當場使用暴力、脅迫或者其他方法,搶走財物或者迫使其交出財物的行為。暴力,是指行為人對被害人的身體實行打擊或強制。脅迫,是指以立即實施暴力相威脅,對被害人進行精神強制。其他方法,是指實施暴力、脅迫以外使受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,如用酒灌醉,用藥物麻醉等方法;
3、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;
4、在主觀方面是直接故意,并以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為目的。
(三)認定
刑法第269條規(guī)定,犯盜竊罪、詐騙罪、搶奪罪,為窩藏贓物、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,依照搶劫罪的規(guī)定定罪。這是我國刑法關于轉化型搶劫罪的規(guī)定。
構成轉化型搶劫罪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:
(1)行為人首先實施了盜竊、詐騙、搶奪的犯罪行為;
(2)行為人必須是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。所謂“當場”,是指實施盜竊、詐騙、搶奪行為的現(xiàn)場。如果在盜竊、詐騙、搶奪實施以后,在其他時間、地點抗拒抓捕、窩藏贓物、毀滅罪證而實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的,不屬“當場”;
(3)行為人實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的目的是企圖窩藏贓物、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。
二、搶奪罪(第267條)
(一)概念
搶奪罪,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公然奪取數(shù)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。侵犯的對象是各種公私財物;
2、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公然奪取公私財物數(shù)額較大的行為。所謂公然奪取,是指在財物的所有者、保管者或者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,乘人不備,突然公開把財物奪走,被害人當場便立即發(fā)現(xiàn)。攜帶兇器搶奪的,構成搶劫罪;
3、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;
4、主觀方面必須是故意,并以非法占有為目的。
三、聚眾哄搶罪(第268條)
(一)概念
聚眾哄搶罪,是指聚集多人,非法實施哄搶公私財物,數(shù)額較大或情節(jié)嚴重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。犯罪對象是動產。如生活用品、建設工地的原材料、車輛及車站、碼頭堆放的貨物等各種具有經(jīng)濟價值的公私財物;
2、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,為首分子聚集多人哄搶財物或積極參加哄搶活動,在其中起骨干作用。哄搶過程中一般不使用暴力或輕微使用暴力,而且不針對人身,這是該罪與搶劫罪的主要區(qū)別。值得注意的是,該罪所謂的“聚眾”,必須是聚集多人,而非少數(shù)幾人,否則,即是一般共同犯罪了;
3、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,即聚眾哄搶公私財物的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者。其他一般參加者不以犯罪處理;
4、犯罪的主觀方面,只能是直接故意,并以非法占有為目的。
(三)認定
1、聚眾哄搶罪與刑法第289條規(guī)定的聚眾“打砸搶”的界限。前者一般只是聚集多人搶奪公私財物,一般不使用暴力手段,即使使用輕微暴力,也不針對人身,后者則是聚集多人又打又砸又搶,是一種破壞性更為強烈的嚴重犯罪,暴力色彩極為明顯、濃厚;前者是一個獨立的罪名,后者則不是獨立的罪名。
2、聚眾哄搶罪與聚眾擾亂公共秩序罪的界限。前者客觀方面為聚眾哄搶公私財物,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;后者表現(xiàn)為聚眾擾亂各種公共場所的正常的秩序等活動,侵犯的客體是社會公共秩序;前者的犯罪對象是公私財產,后者則不一定。
四、敲詐勒索罪(第274條)
(一)概念
敲詐勒索罪,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對公私財物的所有人、管理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索取公私財物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,同時也侵犯被害人的其他合法權益,如人身權、經(jīng)營權、隱私權等;
2、在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,行為人采用威脅要挾的方法,逼迫財物所有人、保管人就范,將公私財物交由行為人或其指定的第三人控制或提供財產性利益。敲詐勒索的財物必須是數(shù)額較大才構成犯罪。威脅或者要挾的方式,可以是口頭的,也可以是書面的;可以是當面提出,也可以是由第三者轉述;
3、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;
4、在主觀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,并用以非法占有公私財物或財產性利益為目的。
(三)認定
敲詐勒索罪罪與搶劫罪的界限。在威脅的內容方面,前者的威脅內容廣泛,可以是以暴力相威脅,也可以是以揭發(fā)隱私、毀壞財物、阻止正當權利的行使,不讓對方實現(xiàn)某種正當要求等等相威脅,后者威脅的內容只限地暴力。從威脅的方式看,前者可以是面對被害人也可以是不面對被害人實施,即以口頭或書面方式進行威脅,而后者只能是由犯罪分子當場當面向被害人直接口頭實施,少數(shù)情況下以行動實施。從非法取得財物的時間上看,前者可以是當場取得,也可以是限定在若干時日以內取得,后者只能是當場當時取得。從要求取得的內容看,前者主要是財物,也可包括一些財產性利益(如提供勞務等),后者只能是財物,且只能是動產。
第二節(jié) 竊取、騙取型財產犯罪
一、盜竊罪(第264條)
(一)概念
盜竊罪,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秘密竊取數(shù)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。侵犯的對象是國家、集體或公民所有的財物。盜竊罪指向的財物一般是有形的,但也包括具有經(jīng)濟價值的某些無形物,如電力、煤氣、天然氣,重要的技術成果,長途電話帳號、電信碼號等等;
2、在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,行為人實施了秘密竊取數(shù)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或竊取數(shù)額不是較大,但曾多次實施盜竊。所謂秘密竊取,通常指行為人采用自以為不被他人發(fā)覺的方法來取得財物。所謂多次盜竊,根據(jù)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11月4日《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》第4條規(guī)定:“對于一年內入戶盜竊或者在公共場所盜竊三次以上的,應當認定為‘多次盜竊’”;
3、犯罪主體多為一般主體。在一定情況下,具有某種特定身份的人實施了與其身份有關的盜竊行為,也可構成盜竊罪。如刑法第253條規(guī)定,郵電工作人員私拆郵件并竊取其中財物的,依照盜竊罪定罪處罰;
4、主觀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構成,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。
(三)認定
1、盜竊罪的犯罪對象一般限于公共財物或他人財物。盜竊自己家里的財物或近親屬的財物,一般不按犯罪處理。對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,處罰時也應與在社會上作案的有所區(qū)別。
2、盜竊交通工具、交通設備、電力燃氣設備、易燃易爆設備、通訊設備或者上述設備上的重要零部件,足以使上述設備不能正常運轉,以致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或結果的,應根據(jù)刑法有關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處理。如盜竊上述設備或設備之零部件行為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,則仍應以盜竊罪論處。
3、行為人在實施盜竊犯罪時,由于不知內情而將槍支、彈藥、爆炸物誤以為是普通財物而盜走,應以盜竊罪論處。但如將****的槍支、彈藥、爆炸物私藏起來或利用它們進行其他犯罪活動的,則應分別定私藏槍支、彈藥罪等罪并與盜竊罪并罰。
4、根據(jù)刑法第265條規(guī)定,以牟利為目的,盜接他人通信線路、復制他人電信碼號或者明知是盜接、復制的電信設備、設施而使用的,按盜竊罪定罪處罰。
5、盜竊廣播電視設施、公用電信設施價值數(shù)額不大,但是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,依照刑法第124條規(guī)定的破壞廣播電視設施、公用電信設施定罪。盜竊廣播電視設施、公用電信設施同時構成盜竊罪和破壞廣播電視設施、公用電信設施罪的,擇一重罪處罰。
6、盜竊使用中的電力設備,同時構成盜竊罪和破壞電力設備罪的,擇一重罪處罰。
7、為盜竊其他財物,而盜竊機動車輛當犯罪工具使用的,被盜機動車輛的價值計入盜竊數(shù)額;為實施其他犯罪而盜竊機動車輛的,以盜竊罪和所實施的其他犯罪數(shù)罪并罰。為實施其他犯罪,偷開機動車輛當犯罪工具使用后,將偷開的機動車輛送回原處或者停放到原處附近,車輛未丟失的,按照其所實施的犯罪從重處罰。
8、為練習開車、游樂等目的,多次偷開機動車輛,并將機動車輛丟失的,以盜竊罪定罪處罰;在偷開機動車輛過程中發(fā)生交通肇事構成犯罪,又構成其他犯罪的,應當以交通肇事罪和其他犯罪數(shù)罪并罰;偷開機動車輛造成車輛損壞的,按照刑法第275條規(guī)定的故意毀壞財物罪定罪處罰;偶爾偷開機動車輛,情節(jié)輕微的,可以不認為是犯罪。
9、實施盜竊犯罪造成公私財物損壞的,以盜竊罪從重處罰;又構成其他犯罪的,擇一重罪從重處罰;盜竊公私財物不構成犯罪,但因采用破壞性手段造成公私財物損毀數(shù)額較大的,以故意毀壞財物罪定罪處罰。盜竊后為掩蓋盜竊罪行或者報復等,故意破壞公私財物構成犯罪的,應當依盜竊罪和構成的其他罪實行數(shù)罪并罰。
二、詐騙罪(第265條)
(一)概念
詐騙罪,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以虛構事實,隱瞞真相的方法,騙取數(shù)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。詐騙罪的犯罪對象是公私財物,既包括動產,也包括不動產;
2、在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行為人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,使被害人陷入錯誤,信以為真,從而“自愿”將財物由被害人轉移到行為人一方?!疤摌嬍聦崱保侵改笤炜陀^上并不存在的事實。虛構事實可以是全部,也可以是部分虛構?!半[瞞真相”,是指對受害人掩蓋某種客觀事實,使之陷入錯誤認識,從而交出財物。騙取的財物數(shù)額較大的才構成犯罪;
3、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;
4、主觀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構成,并且須以非法占有為目的。
(三)認定
應注意劃清詐騙罪與其他特殊詐騙罪的界限。后者如合同詐騙罪,各種金融詐騙罪等。首先,詐騙罪與其他各種具體詐騙犯罪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。從刑法理論上講,它們之間形成了一種法條競合的關系,應按照法條競合的處理原則處理。其次,應注意詐騙罪與其他特殊詐騙犯罪在犯罪構成條件上的區(qū)別。如后者有的是以特定的詐騙對象來設立罪名,如騙取出口退稅罪有的是以特定的方法來設立罪名,如合同詐騙,信用卡、信用證詐騙等。
第三節(jié) 侵占、挪用型財產犯罪
一、侵占罪(第270條)
(一)概念
侵占罪,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或者他人的遺忘物、埋藏物非法占有己有,拒不退還或拒不交出,數(shù)額較大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是他人財物的所有權。犯罪對象限于代人保管物、遺忘物或者埋藏物;
2、在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,行為人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或者他人的遺忘物、埋藏物非法占為己有,拒不退還或拒不交出,數(shù)額較大的行為;
3、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;
4、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,并以非法占有為目的。
二、職務侵占罪(第271條)
(一)概念
職務侵占罪,是指公司、企業(yè)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,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利用職務上的便利,侵吞、騙取、竊取或以其他手段占有本單位數(shù)額較大的財物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。侵犯的對象是公司、企業(yè),或者其他單位的財物;
2、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,侵占本單位財物數(shù)額較大的行為;
3、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,即必須是本公司、本企業(yè)或本單位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員。如果是國有公司、企業(yè)或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、企業(yè)或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、企業(yè)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上述侵占行為的,應按刑法第382條、第383條規(guī)定的貪污罪定罪處罰;
4、主觀方面是故意,并且以非法占有本單位的財物為目的。
三、挪用資金罪(第272條)
(一)概念
挪用資金罪,是指公司、企業(yè)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,利用職務上的便利,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,數(shù)額較大,超過3個月未還,或者雖未超過3個月未還,但數(shù)額較大,進行營利活動,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是單位財產的所有權;
2、犯罪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,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借貸給他人使用。具體情形有三種:
(1)挪用資金歸個人或貸給他人使用,數(shù)額較大,超過3個月未還;
(2)挪用資金數(shù)額較大,進行營利活動,不管時間長短,均構成本罪;
(3)挪用資金進行非法活動,不管挪用資金多少,時間長短,一律構成本罪;
3、犯罪主體只能是公司、企業(yè)或其他單位內部經(jīng)手、管理、主管本單位資金的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員;
4、主觀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,其目的是暫時挪用本單位資金,并非永久非法占有。
四、挪用特定款物罪(第273條)
(一)概念
挪用特定款物罪,是指違反財經(jīng)管理制度,挪用國家救災、搶險、防汛、優(yōu)撫、扶貧、移民、救濟款物,情節(jié)嚴重,致使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遭受重大損害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前述七項款物專款專用的財經(jīng)管理制度;
2、在客觀上表現(xiàn)為挪用國家救災、搶險、防汛、優(yōu)撫、扶貧、移民、救濟款物的行為。挪用,即未經(jīng)合法批準,擅自將自己經(jīng)管的上述專項款物挪作他用的行為。挪用上述特定款特必須是“情節(jié)嚴重,致使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遭受重大損害”的行為,才能構成犯罪;
3、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,即掌管國家救災等七項款物的會計人員、發(fā)放人員,以及有關領導人員;
4、主觀上出自故意,過失不能構成本罪。
第四節(jié) 毀壞、破壞型財產犯罪
一、故意毀壞財物罪(第275條)
(一)概念
故意毀壞財物罪,是指故意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,數(shù)額較大或者情節(jié)嚴重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;
2、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實施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的行為?!皻纭笔侵竿耆珕适ж斘锏膬r值與效用;“損壞”是指部份喪失財物的價值與效用;
3、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;
4、主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故意。
二、破壞生產經(jīng)營罪(第276條)
(一)概念
破壞生產經(jīng)營罪,是指以泄憤報復或者其他個人目的,破壞機器設備、殘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壞生產經(jīng)營的行為。
(二)特征
1、侵犯的客體為復雜客體,既侵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,又破壞正常的生產經(jīng)營秩序;
2、客觀方面表現(xiàn)為毀壞機器設備、殘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壞生產經(jīng)營的行為;
3、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;
4、主觀方面出于故意,并具有泄憤報復或者其他個人目的。